VMO獻演蕭邦、貝多芬 帶來月色與陽光

0
1188

溫哥華大都會交響樂團(VMO)二○一九/二○年樂季的開季音樂會將獻演蕭邦和貝多芬風格迥異的作品,同場給您帶來月色與陽光。

音樂會定於九月十五日(星期日)下午二時在卑詩大學陳氏演藝中心(Chan Centr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舉行(一時三十分有曲目導聆)。為音樂會揭開序幕的是駐團作曲家Trevor Hoffmann最新作品的全球首演,蕭邦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和貝多芬的第七號交響曲隨之相繼登場。 購票

協奏曲的獨奏者是曾任教於卑詩大學和多倫多大學的法裔鋼琴家Henri-Paul Sicsic博士。他在鋼琴演奏藝術上的師承可以一直追溯到蕭邦:他在法國尼斯修習鋼琴時,老師的老師是蕭邦的徒孫暨首屈一指的演繹者Alfred Cortot,也就是說,他是蕭邦的徒孫的徒孫。

被譽為「鋼琴詩人」的蕭邦,也是個早慧的天才,他二十歲左右仍然身在祖國波蘭時就寫成了F小調第二號協奏曲(不久之後他就移居巴黎在當地度過下半生)。這是一首強調獨奏者炫麗技巧的「華彩風」(stile brillante)協奏曲,蕭邦把這種風靡一時的風格提升到登峰造極的境界。

但最引人入勝的是它的第二樂章。這個慢板樂章洋溢著「夜曲」(nocturne)的韻味,與蕭邦後來所創作那些膾炙人口、浪漫醉人的夜曲一脈相承。

另一方面,壓軸的第三樂章豪邁地展現出蕭邦的祖國情懷。它以波蘭馬厝卡舞曲的節奏把全曲引向一個蕩氣迴腸的結局。

如果蕭邦的協奏曲令我們想起月色,那麼貝多芬的第七號交響曲向我們呈現的就是耀眼的陽光了。這首A大調樂曲到處可見舞曲般的節奏,像附點音符和重複的節奏模式;在最出神入化的地方甚至沒有曲調,而只有同一音調在不同節奏下一再重複。

德國歌劇巨匠華格納談到貫串全曲的節奏活力時,把貝多芬這首交響曲譽為「舞蹈的極致」。他又誇讚此曲體現了古希臘羅馬酒神那種撼動人心的力量。簡單地說,這首交響曲就像歡慶人生燦爛美好一面的嘉年華會,它因此是大都會樂團十七年度樂季開季音樂會最恰當不過的重頭大戲。 購票

請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16 − thirteen =